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观念到理论形态

作者:赖大仁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7期

摘要。以历史的、开放的而不是教条化的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将其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转化,它既指这种理论形态转化及其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也包括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又可具体区分为原典性“译介话语”、“领袖话语”、“学术话语”等三种基本理论(话语)形态来认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加以借鉴,至少可以在“学术话语”的意义上为我们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在我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各学科领域都展开了广泛探讨。然而,关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哪些理论形态,学界实际上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理论观念。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此略加探讨。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虽早已普遍流行,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往往见仁见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根据毛泽东的说法,所谓“化”者,乃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外国的理论学说,怎么能做到完全“中国化”呢。既然做不到,那么这个命题就是不能成立的。

上述看法实际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毛泽东的说法偷换了命题。查阅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他的确说过上面这样的话,但并不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的,而是另有其意。上个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接连作了几次动员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针对一些现象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1]可见这里是针对一些人言不由衷提倡“大众化”等空头口号而言,将毛泽东在特定语境中所讲的这段话移用过来,用以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由此推断这个命题如何不能成立,这种偷换命题移花接木式的“归谬法”推断显然是不严肃不科学的。第二,某些论者的这种借题发挥,与其说是为了阐述毛泽东的论断,不如说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见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么就必须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过来:如果全盘“化”过来实际上不可能,那么这个命题就不能成立。由此反映出来的,一方面是这种推论方式的简单武断,另一方面则是其中所包含的基本观点与理念,实际上与“全盘西化”论是一脉相承的。


(未完,全文共18692字,当前显示11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