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减弱甚至丧失,许多湖泊萎缩消亡,旱涝灾害频繁,制约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江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选择对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江水生动物的现状

长江流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包括长江特有鱼类142种,国家

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其中白鳍豚、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如果按照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8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长江濒危水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大熊猫”--白鳍豚,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

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白鳍豚已经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4年为100余头,到2005年不足50头,目前已处于功能性面灭绝。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的原因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严重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域荒漠化日趋明显。具体有三大因素导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

(一)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流域拥有各类渔船2万余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人,兼业渔民20余万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退趋势。据农业部渔政局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千克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千克左右,但近年所捕获的鱼中,

2.5千克以上的仅占2.2%

(二)水域污染导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的报告中,长江就以污染问题榜上有名,报告显示:长江流域所产生


(未完,全文共9537字,当前显示13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