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农村

作者:李远行来源:南风窗日期:2009-03-11农历新年前,又一个中央1号文件已出台。与往年相比,多了一块内容,就是强调刺激农民消费。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农机补贴,总之一句话——消费才是硬道理。纵观近期政策导向,这也是应对经济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措施的组成部分。

人们关注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但大多只是从问题本身出发,缺乏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基础结构的分析,导致策略性的解决方案,不仅实践中于事无补,反而加深了人们认识问题的困惑……从应对经济危机的效果来看,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救市方案的同时,不应错失通过调整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机遇。

三农问题是政治、经济、社会、全球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表现样态受国家、市场、社会与农民的基本结构关系决定。其中,农业对工商业的依附地位、农村社区的解体与农民社会身份的缺失是主要表现;城乡结构断裂、市场失范等是结构性因素;效率优先的增长模式是驱动力。适时启动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发展战略转向,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复苏、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化解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节制资本

农业因其天然的弱质性(抗风险能力差和收益低),必须享有特殊的保护措施;同时,农业因其是民生的根本,必须节制资本的侵蚀。由官商、官企构成的市场化主体利用组织化资本对农业的强势剥夺,使农业成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依附性工具。如官商一体的房地产业对土地的侵占,官企联合开发工业园区发起的圈地运动,资本雄厚的涉农公司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原意是引入市场配置资源原则,激活竞争,提高效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与市场化是不同的概念。一个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按照经济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自然过程,且并不排斥非市场经济形式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国家,即使如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保留了一些非市场经济因素:如农业、军事工业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等领域;一个是由某些利益群体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将经济活动推向某一特定形式(市场经济)的过程。如“教育产业化”、“医疗社会化”等。前者因其“自然”性,必须要求规范(主要是法治)保证;后者因其主观性凸显人为的因素,导致市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的模糊性,视市场化过程为某一群体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任意切割经济形式和干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即是农业市场化(具体表述即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完全不顾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即处于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以及相比于工商业的弱质性),使农业和农民成为市场资本予取予夺的对象。农业凋敝、农村解体、农民艰困的境况与这种市场化直接相关。

官商和官企是市场化的主体。其首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市场规则。而一个无规则的“市场”只是资本毫无节制进行掠夺的天堂。官商和官企为满足一己之私,置国家战略安全与社会公平于不顾,其短视给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

因此,必须节制资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健康发育,实现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同时又从总体上加强了政府涉农职能,在金融、现代科技、水利、防疫、生态保护等基础建设方面提供动力支持,确保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

农村重建社区


(未完,全文共20230字,当前显示14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