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第十九愿和第十八愿的不同之处

作者:净宗法师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5更新时间:2010-9-28:40:55

第十九愿和第十八愿的不同之处

可是第十九愿所摄受的众生根机就不一样了,如果不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根机,靠第十九愿是不能往生的。

如果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根机,能够如实发菩提心,如实修诸功德,仰仗第十九愿也可以往生。所以阿弥陀佛就说了:这样的众生,临寿终时,假如我不与大众围绕,到他的面前来救度他,那我不成佛。

这条愿跟第十八愿相比,就有几点不同:

第一,行法比较难,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我们做不到。

第二,摄受众生的根机有所限制,必须是善人,是定善、散善、发菩提心的人。那么造罪造恶的人就在这条愿的摄受范围之外。

第三,所得到的利益不如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斩钉截铁地、万不漏一地、绝对性地保证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没有含糊、没有商量地讲往生。第十八愿先说“欲生我国”,然后底下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可是第十九愿就没有这样直接,而是说“假如临命终时,我不来现前接引,我不成佛”。当然,现前接引也是让我们往生的。可是,如果讲到“若不生者”的、直示往生正因的愿,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所以,第十九愿叫“临终接引愿”,临终现前来迎。修诸功德,至心发愿,阿弥陀佛临终来迎。

第二篇:慧净法师:《第十八愿讲话》4第一节三心、目标、方法

总释三心

接下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也叫“三心”。这“三心”跟《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一样的意思。《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宗祖善导大师对这“三心”解释为:“真实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和这里第十八愿的“三心”意思是一样的。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是“真心、信心、愿心”——目标、方法。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就是信心,“欲生”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目标、方法

“我国”就是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亦即“愿生弥陀净土”。我们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我们学佛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的目的、目标在哪里。也是极乐世界。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也就是念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二节至心之义

一、真心

“至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贯串下面所讲的“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信,要真心地信;愿生极乐,要真心地愿;乃至十念的念佛,也要真心地念佛。

“信受弥陀救度,信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口中这么讲,可是内心却有怀疑,那就不是真的信了。必须是心口如一,内心真的相信:“大宇宙之中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这样的信就是真信。

愿生极乐世界,不是跟随人家念一念发愿文而已,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念发愿文。

念佛,也是真心地在念佛,不管一天念多少,所念的佛,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求现生的福报,或是来生能够再度为人,能够一闻千悟,能够做祖师、广度众生。不是。都是为了真的愿生极乐而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至心,也就是真心。

二、诚心

“至心”也可以说是“诚心”。《中庸》说。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本末,都必须“诚”。如果不诚的话,就没有这件东西的存在,是故君子以诚为贵。人跟人的交往,都必须具备真诚,如果没有真心诚意,只是虚情假意,就没有真正交往的意义存在;做一件事,没有真心诚意地去做,也没有做这件事的意义存在。《大学》说:

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完,全文共18959字,当前显示144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