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赵立新:《档案》的新讲述时代

和《档案》的第二任主持人赵立新有过两次接触。

第一次是5月10日下午。在《档案》录制现场,凭着一点点以往看电视剧的印象,终于把赵立新曾经演过的角色和他本人对上了号。不能免俗地在心里把对他的第一印象与他的前任

石凉做了比较——脸部线条同样硬,举手投足之间都同样带有一点“洋范儿”。但他的形象似乎更“冷”些,身材也显得瘦小。这是个不高大也不抢眼的主持人。但很快,随着赵立新对录制环境、节目团队生动有趣的介绍,随着他机敏的反应和极佳的口才应对媒体的提问,他深厚的讲故事功底开始显现,内在的“强大”也初露端倪。

第二次接触是5月13日。在赵立新紧张录制节目的间隙,带着更深入了解他的愿望,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独家采访了他。距5月17日他第一次亮相《档案》还有4天。这次接触,感觉他是个挺“较劲”的人。“作为男人选择了做一件事,就要认真、负责。要承担起它,把它做好。我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缘分看《档案》曾让他眼前一亮

和《档案》的前任主持人石凉一样,赵立新也是职业演员。他演过不少影视剧和舞台剧,也多次出任编剧、导演。在翻拍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他扮演了李侠。就是这个角色,让赵立新进入了北京卫视遴选《档案》主持人的视野,最终成为了《档案》的第二任主持人。接到邀请后赵立新犹豫了很长时间。40多岁的他希望自己能很负责任地为自己做决定。他担心《档案》牵扯自己太多精力、影响自己的演艺工作;担心自己“在媒体面前曝光”……赵立新最终还是接下了《档案》。个中缘由,一是“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讲故事是很幸福的事。”二是节目本身让他很认同。第一次看《档案》时曾感觉眼前一亮:哎,还有这样的节目。

天赋从四五岁开始编故事讲故事

中学时赵立新曾在偶然情况下学过播音,1986年上了中戏。之后和张涵予等人一起做过配音。前些日子,赵立新还在帮张黎导演的两部电影配音,一部是《辛亥革命》,给赵文王宣演的孙中山配音,另一部是《孔子春秋》,给孔子从17岁配到71岁。“我习惯了语言方面大量的、繁重的工作。所以《档案》我才能撑得住。”

赵立新从小喜欢编故事,编完就讲。四五岁时候的他喜欢自说自话,讲得如火如荼的。男孩子编的故事大多和暴力有关。就这样,赵立新一个人的仗打得热热闹闹的。当时赵立新的听众很多,年龄有小的、也有大的。而且这些听众都会从自己家里拿来好吃的、好玩的来讨好他,目的就是:你给说一段。“我讲故事比较故弄玄虚。把大的、小的都给忽悠了。”赵立新笑道。

疲惫录制一天相当于演一集戏

从5月1日开始录制自己的第一期节目,赵立新在首次亮相《档案》前已录制了十多期。他要为这档日播节目多储备一些,然后再去忙自己的影视剧和舞台剧。这些天里,赵立新都是早上8:00前赶到东五环外的录制现场,一直录到晚上8:00多。这样的日程一周里有6天。他的生活节奏随之完全打乱了。以往除了拍戏时演绝对男一号,他还没有过如此高强度地工作过。他每天要背超过12000字的剧本,相当于一天一个人演一集电视剧,“一天中基本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

让赵立新觉得疲惫的原因还有《档案》讲述人的“自说自话”,“拍电视剧有对手演员,有环境的变化,你能接触到新鲜的东西。这些都能让你放松。但是《档案》场景固定、人员就是你自己,没有对手演员,你没法交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疲劳感。”设想就像在家里给大家讲故事

成为《档案》的第二任主持人,赵立新要求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他希望,作为新的讲述人,“带给观众新的形象、新的感受和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


(未完,全文共8391字,当前显示14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