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乡人情冷暖悲悯的见证者

——余秋雨《信客》中“信”字细读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第四中学

章国华

13958557730

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言”而无“信”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也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怀念与深度探询。

本来信客信客,顾名思义,他的职责非常简单,只要把信件收发到乡人那里就可以了。但文中的信客已经不仅仅限于收发信件,他还经常代读代写书信,还要帮乡人带送包裹物件,还要为乡人料理后事,还要收拾遗物,还要回乡报死讯,还要归还死者的遗物,还要安慰家属。可以说,信客所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工作的本职范围。对我们而言,如果有高薪为报酬,超出工作本职范围任劳任怨地工作,那也是有理可说的。但文中两位信客的工作却只能维持生计,老信客家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年轻的信客也没有好的待遇,甚至当他受了太多的委屈而不想干时,人们才想起他所有的好处,给没有生活来源的信客端几碗食物点心。信客超额所做的事情不仅没有报酬,反而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误会、委屈、冤枉,老信客更是一不小心就栽了跟头,毁了名誉。

老信客在帮别人带两匹红绸时,私下里仅仅剪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目的是为图个好看,他并没有意图要偷藏别人的物品。并且,老信客平时是个一向非常诚信城实的人。文中讲到,当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街的人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却遭来了四乡邻里的猜疑,甚至以往信任他的乡邻都开始怀疑他,让他声辩不清,即使他家图四壁,没有值钱的东西。人言可畏,这让我们看到,虽然“信客”这个职业很不起眼,人们对他的要求却是异常的苛刻,任何的闪失哪怕是一点点的私心都有可能栽倒。

既然这样,信客为什么还要干呢。

正如文中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嘱咐所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年轻信客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正是因为他被老信客那份沉甸甸的诚心和诚信所感动。老信客托付工作时,整整两天,他细声慢气地告诉年轻信客关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老信客的讲述中可知:他对外出谋生者的了解可谓是彻彻底底,甚至连谋生者的脾气都一清二楚。透过这份知根知底的了解,我们读到的是老信客在工作中的负责、真挚、虔诚,还有对外出谋生者浓浓的关心和热情。他不仅对城里的路线一清二楚,甚至还对沿途的小旅馆,茶房的为人,摊点大饼是否厚实,以及只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都耳熟能详。这些正无言地述说着信客工作的艰辛与坚守,生活的节俭与寒酸。甚至后来,老信客到了坟场工作,还念念不忘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在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种对平凡工作崇高的热忱与生活的极度简朴,本身具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可以说,是这种力量使得年轻的信客被深深感动,使他有了一种信念,从而不忍心拒绝。

其次,信客这一职业虽然低微,但它很重要。信客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承担送信的责任。进城谋生者在都市里的升沉荣辱、人情冷暖,他最先感受到。乡下发生悲欢离合的大事小事,他也最先得知。所以他是城乡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他是城乡联结的纽带,是城乡冲突的驿站,是城乡冷暖的缓冲器。正如老信客所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未完,全文共18078字,当前显示14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