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谢劲松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忙碌的我们是否还有闲去观赏门前鲜花绿叶之美。是否还有心去新闻记者一首古诗或新诗。是否还动情于街头无助者的呻吟与乞求。是否曾扪心自问:我还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技术社会的特征是人的行为的功利性。竞争、成功、理性的算计成为人们通晓和默许的准则,强烈的欲望通过技术化的活动得以满足,“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基于人类的欲望现象,我这里所说的欲望是指黑格尔用语begierde——急切的欲望,不可抑止的渴求和热望:肉

[1]欲、色情、性欲、贪婪”。技术社会中的人是技术化的人,技术化的人是欲望的附庸,与此相反,对美的欣赏、对诗意的领悟、对苦难的感受却是无功利、无目的的。伽达默尔说:“美本身充满了一种自我规定的特性,它没有任何目的关系,没有任何预期的功利,而是洋

[2]溢着对自我描述的喜悦与欢乐。”而苦难不仅是一种经历、遭遇,更是一种意识,是对自身处境的意识,它同样不涉及到同他人的利益关系,要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清算技术社会的价值观念对自身人性的遮蔽,也就是要克制自身的欲望。

一个克制了欲望,或者说不得个无欲的人,也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的人,虽“无为”却又能“无不为”,是一个天真的人、单纯的人、复归于婴的人,基督文化认为人具有罪性,随时都可能堕落、可能犯罪,认清这种可能性使我们不至于对人生的苦难找不到一点原因,也不至于把自身的苦难完全归结于他人之所为。

一朵花中可见美,一首诗中可见美,一个人眼中美的东西为什么另一个人视而不见。这是气质、天性的差异,还是能力的差异、审美力的差异。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都回忆得起对一草一木甚至一只蚂蚁的惊讶与赞叹,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美,但我们却有对美的感受经验,我们的天性中并不缺少审美情趣。一个人长大的过程也是受文化传统陶冶、受生存需要制约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增强与消弱的过程。

孩子见到花会情不自禁地生出爱意;植物学家见到花可能想到的是这朵花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每个人所见到的,都是他所能见到的,见到也是感到,是回到事物本身的直观,能,既是能力也是限度,我们爱美,首先要具备感受美的能力,限度是我们跨不过去的界限,也正是这一跨不过去的界限赋予了我们对自身有限性的体认,对自身有限性的体认,使一个人不至于目家一切,自以为无所不能、无往不至、无所不知,界限的背后是虚无,有如正是黑夜才使光明显现。虚无是意义的存在之源,对虚无的意识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显示。美,是当我们感觉到它美时才是美的,这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理解,也只有作为这种现象学的理解,我们才不至于把争论和探讨指向一个客观的美的对象的存在,而遗忘了最直接和最真实的感受。

孩子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天性;长大后美感能力的削弱和消失、对诗与艺术作品的美感迟钝,说明仅靠天性、仅靠无欲,是挽留不住审美力的,尤其是对现代艺术的领悟,是不能靠创作与鉴赏理论的指导而获得的,现代艺术所构造的,不是形同自然物的图象;它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是要唤醒欣赏者的美感能力与再创造的能力;它不是用艺术语言来倾诉某种确定的意义,而是要在另一半的参与中来完成其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讲述的爱的美丽的故事一样:“每一个人仿佛都只是一个残缺的部分,爱是一种渴望,一种要求复原为整体的残缺部分在

[3]与另一半的遇合中得到满足。”这个渴望遇合的比喻只有助于理解审美经验;事实上多少遇合的整体也并未止住内心的渴望。


(未完,全文共25721字,当前显示14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