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

----记一次同材异构课堂的评课后感

费孝通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一说法。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我们应该让其百花齐放,让美丽与美丽和平共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和统一标准的单调美。我想这番话同样可以放到我们的教育领域上来。

此话怎说。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独到的美,这种美是很精彩的,却也很脆弱,稍纵即逝。尤其是教育不当,孩子的个性美就有可能被抹杀了。其次,老师也有属于自己的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味道,绝对不可以只用一种标准来评判好坏。再者,课堂自身也有属于它们自身的美,我们没有必要去寻找固定程序。甚而每个学校都会散发出自己的美来,每个学校都会有属于每个学校自身的特色。这就是“各美其美”。

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么做到“各美其美”呢。我们以今天的一堂五年级的同材异构公开课为例。(注:五年级的刘琴老师和李梦老师分别二三节课上,课后孙建锋专家做了细致点评。)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小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季老在德国留学时所看到的风景: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窗外,如此一来整条街都是花的海洋,可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季老被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几十年忘不了。

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得先自己把文本吃透,也就是找到这篇课文的核心处。当然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读者把握到的核心都是不同的。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老师,课堂的风向标,得把课堂的“靶子”立起来,也就是传道者得把这篇课文的“道”清晰坚定地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接收到。

对于这篇课文的“道”,两位老师的理解可谓大同小异,都抓住了季老在文中提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品质,并且都反复渲染了文中描绘的德国小街的那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感。不同的是,刘老师的最后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去描写身边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而李老师则从原文最后一句“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为收场点,让学生创作“季羡林的梦境”。思维不同,落脚点必然不同,其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为刘老师更偏重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传递,所以她在课堂上的拓展阅读,选择了季老的另一篇表达莲子无处不发芽的顽强品质的小文《清塘荷韵》。李老师则偏重于这篇文章的自传性和文学色彩,所以她在课堂导入时,稍稍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身世,尤其是“他在德国留学十年”这一事实,在后来的拓展阅读中,李老师便选择了一篇关于季老在德国留学思乡的小文章,并且在课堂上把课文的文段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

由于对“道”的侧重点不同,贯穿课堂的“零部件”和关注的“大件”也不同,这无可非议,因为语文课堂里的文学欣赏性和教化功能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刘老师侧重课堂上的教化功能,她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李老师更注重作品里洋溢出来的浓厚的文学性,所以她是让学生去感受文学美。这两位老师的出发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正是老师的“各美其美”,我们要“美美与共”,能够同时欣赏两位老师的美。老师自己也要明确这点,始终坚信:“这堂课,我就是风向标。”如此才能有充分的底气站在讲台上,把课堂风采演绎的淋漓尽致。把他(她)悟到的“道”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传达出来,并让学生把这个“道”心甘情愿地放进心里,而不是老师急匆匆地没有自信地把一些环节变成走过场,为上课而上课,学生敷衍着为听课而听课。


(未完,全文共19955字,当前显示14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