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马扎浅谈桌椅文化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抓住了桌椅这个从国外传来的舶来品在中国本土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着笔,刻画桌椅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气质特点,折射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马扎桌椅文化家具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文化史研究成为国内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大致与此同时,西方史学界也掀起一股“新文化史热”。所谓“新文化史”,说白了就是“俗”文化史。与以往严肃刻板的传统历史课题相比,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大多视角独特,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展开历史的演绎。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马扎”传入中国与本土“床、榻”融合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家具,包括桌椅文化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大约有三千多年。从刀耕火种、蛮荒的远古到商周,人们都在地面上铺上草席或坐、或躺、或睡觉,这些统称为“床具”。自战国到汉代,出现了床、或者榻的低矮家具,这个时期的所谓“床”,就是人上去躺卧或坐的台子。规模矮小者称其为“榻”,安有四条腿。

到了汉代晚期,出现了高脚家具。当时称为“胡床”,就是带有折叠的凳子,就是今天所说的“马扎”。它是西北马背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从而床和榻的腿变高,为了上床的需要,尚需要预备脚蹬台。经三国时代到晋代,这期间坐具或床具无多大变化。

南北朝以后坐具发生较大变化。即北方的北魏建立北朝,坐具被正式化。到了统一南北朝的隋代,坐具的普及率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唐代,坐具得以广泛应用,出现规格化的家具。桌子也出现了高档次的,即出现了圆桌。宴会用的长条餐桌。椅子也出现了扶手椅、靠背椅、椭圆形凳和绣墩等。

二、隋唐――“胡床”以座椅的概念取替了床的属性

前面提到的“胡床”,典型属于桌椅家具的一种,它的由来前面已经简单的说明了,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马扎”或“折叠凳”。我们在公园常常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手拎的那种凳子。

1.唐诗中的“胡床”的诗句

谈到“胡床”,多年来,人们为诗人李白一首《静夜思》中的“床”而争论不休。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释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的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在诸多专家学者中,马未都先生已作详细而精辟地分析:首先诗人躺在“床”上,不可能抬头望明月,也谈不到能低头思故乡。这是一般人的动作习惯所达不到的,只能说坐“床”而望月。所谓“坐”,按中华民族的习惯,则用“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形容。两千年来,亚洲地区基本上是“席地而坐”。比如日本、朝鲜、印度、尼泊尔一些东亚人,尤其是蒙古人和我国西北各民族。这一点与气候湿冷的欧洲地区不同,欧洲人受气候制约,迫使他们垂足而坐。而亚洲,特别是我国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人们坐在地上完全可以忍受。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西北各民族仍保留席地而坐的习惯。我们常在电视上见到无论哈萨克人或是蒙古人都是如此。

当今,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在街旁、公园、广场……人们在遛弯,或晒太阳、或乘凉,总是拎着一只马扎聊天、侃大山等,最方便不过了。其次,李白诗中“床”之所以不是现代所说的床,也可以从唐代建筑说起:唐代建筑门窗特别小,门是板门不透光,这一点从现今仅存的唐代四座建筑物便可知晓。月光几乎是进不到室内的,因此,诗人不可能在又闷又黑的屋子赏月的,而是坐在“胡床”上在外面赏月的。


(未完,全文共23569字,当前显示142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