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0世纪70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自行车的大量普及,让中国成为了真正的“自行车王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轿车随处可见,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好了。

第二篇: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变迁

人们通常安步当车,下地干活、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我的长辈有不少人到25里外的束鹿县城(今辛集市区),也往往步行。偶尔富裕些的家庭有一辆旧自行车。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中也写到,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小学,一位家境富裕的学生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引得所有学生羡慕。

那时候主要用作运输工具的马拉大车,同时辅助发挥着交通工具的作用。生产队的粮食收获了,我大叔叔就很神气地挥鞭打马,赶着装满粮食的大车奔赴县城的粮站。这中间就捎带人们一段路,人们坐上马车,很舒服,也神气。

改革开放三四年后,人们的生活好一些了,村里的自行车多起来,主要是旧自行车。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买了一辆环球自行车,需要车票,160元,崭新的,货真价实,我们都非常高兴,视作宝贝。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自行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交通便利多了。我们都骑自行车上高中。农村的拖拉机也辅助地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进入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或赶新潮的农民家庭。农村青年结婚流行的新几大件,包括摩托车。1988年我第一次从辛集市坐火车到石家庄,感觉又平稳又快速。石家庄市区不仅有公交车,而且出现了出租车。那时候流行皇冠,那位女出租车司机很健谈,给我见多识广的印象。1989年我首次出省远行,乘火车到大连上大学,在大连市区,不仅见到了公共汽车,还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那里的交通真的很便利。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从大连乘客轮到天津,也很便利。在石家庄,自行车更加丰富多彩,我买过一辆800多元的阿美尼变速自行车。我当时在单位经销摩托车,客户中的很多都是农民。看来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公交车越来越便利,线路延伸越来越长、越偏远。连通城乡的长途公交车,也越来越发展。在石家庄,打出租车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便宜。我曾在江苏境内做过一次长江轮渡,真的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未完,全文共12950字,当前显示12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