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宋元时期蒙学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思想广为流传。涌现许多像朱熹、张载那样的蒙学教育家。他们或编订蒙学教材或开馆讲学,推动宋代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六朝隋唐的发展,宋代蒙学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达到了完善化、正规化、制度化的地步。

宋代统治者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统一了天下。因此,在统治策略上有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重“武功”,改为重“文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基调的影响下,蒙学教育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总得说来,宋代的蒙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涌现了一大批蒙学教育家。宋元蒙学的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学教育机构发展

宋代的蒙学教育机构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中政府办的蒙学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设在宫廷内的宗学。这是一种专为王室子弟设立的学校,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初,“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建内小学,置教授二员,选宗子就学。”二是国子监小学。神宗熙宁四年设国子监小学。元丰五年又在国子监“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崇宁兴学期间国子监小学得到加大发展,“小学生近千人,分十斋以处之”。南宋绍兴年间恢复了太学的同时,恢复国子监小学。三是地方州县小学。据《资治通鉴》记载,宋徽宗时期第一次大规模设立州县小学,在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运动中,下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县置小学”。而在此之前,两湖地区如浦江、湖州、海盐等地早在仁宗中期就已经设立了官办州县小学。这说明宋代对州县小学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更好地管理州县小学,朝廷对小学的入学条件、学规、学习内容及教师的选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在私学方面,承担私学初级形态任务的学校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大量涌现。从种类上看出现了诸如社学、义学、义塾、小学、冬学、乡校、家塾、私塾等称谓不一,但性质相同的学校。它们承担的,基本上都是蒙养阶段的教育任务。称谓之所以不同,正说明这类性质的学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广泛的存在。如宋代“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呕等等。从数量上看,这类私学设置是相当普遍的。上面的引文,说明了宋代的情况;而宋以后,元明清诸朝,蒙养阶段的私学数量尤为众多。

(二)蒙学教育内容和教材的兴盛

1、宋元蒙学教育的内容广泛(1)注重蒙养教育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即在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圣人之道”的教育。运用“

三、百、千”进行识字为主、兼以德行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

《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它全用三言,全书1248字(今通行本),基本上由六个部分组成。先讲“教”与“学”,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其次是关于封建伦常的内容。再是讲四时、五行、六谷、六畜名物的,如“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等。接着介绍小学、四书、六经等基本知识。然后是陈述历史。最后讲一些历史人物发愤读书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等。《三字经》的内容相当通俗,适合于儿童朗读背诵。《三字经》的句法也变化灵活,包容了文言的许多基本句式,因此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极好教材。《三字经》的语言及特色,使之家喻户晓,流传久远,影响遍及海内外。


(未完,全文共15963字,当前显示14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