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摘要】

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通过构建良好德育环境,加强德育情感陶冶,关注学生自我教育,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方法来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在我国古代曾把整个教育归结为德育。《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则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在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我国清代著名教育家张履祥亦认为:“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很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位置。那么在现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为。外部施加的教育要求和影响——经过个体的过滤、筛选、融会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机态度——外化为行为方式的选择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多次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内化为个性特征。总而言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本人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得法,教育者应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以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所处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构建良好德育环境,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形成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开端。而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就必然会受到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影响其道德认知水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校园环境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着手改善育人环境。

1、结合社会文化,挖掘有效的社会文化资源

社会文化积淀的民族心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和速度。作为学校,就应该要积极地与所处社区携手,借助社区的影响力,开展各种学校德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发展和进步提供教育服务,社区也可参与到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来,通过介入学校管理,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家校共同携手,优化家庭道德示范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最早、最连续、最持久的环境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任

何一方的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道德观念趋向,因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承担起对家长的道德教育指导义务,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家访等各种形式指导家长掌握道德教育规律,提高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开发隐性课程,优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诸如校貌、校风、校训、校园管理秩序等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如学科教育、班校、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军训、公益劳动等都对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良性影响。

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加强德育情感陶冶,不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未完,全文共18692字,当前显示14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