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残疾人江训龙的致富路

走在新洲仓埠街陶山村的河堤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一片的鱼塘,让人看到了农村人致富的可喜兆头,看见了国家民族振兴,蒸蒸日上的气派。但这成功的这背后有着辛酸,有着苦恼,也有喜悦。辛酸的养殖路

那是1968年的一天,二十刚出头的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陶山村村民江训龙,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决定学些手艺来养家糊口,于是找了一位木匠师傅,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但事与愿违,命运好像与我作对,没做多久,在木刨床上锯掉了五根手指,这给我以致命的一击,沮丧成天的困扰着挥之不去。后来经过好心人的开导,说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养殖也行。

什么不懂的我,慢慢对养殖有了兴趣,在自家的荒地挖了块鱼池。没有经验,第一年单养的鱼全翻了,让我当时扯下了很多债。这时我再不像第一次尝试那样,哪里跌倒就从哪爬起来,下决心不让别人看笑话。四处求秘方成了当时的第一要务。方圆二十里只要有养鱼的就去看去问。

第二年便开始混养,主养鲢鱼,鲤鱼和草鱼,放少量的鲫鱼,每天看鱼的动静,给鱼喂食,艰辛的熬过了酷夏,没翻,但祸不单行,鲢鱼和草鱼就是没挺住,都死了,等到过年起产刚刚保本。

第三年进了鱼苗下水后,就到街上书店买养殖方面的书,白天喂鱼,晚上看书,还准备一些鱼药备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有了第一笔赚账,此时信心大增。吃水不忘挖井人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经常说到“勤劳就是财富”,确实如此,我尝到了勤劳创业、勤奋经营的甜头。在90年水产品价格十分低迷时,我率先尝试垂钓业的开发,到处做广告,宣传自己的垂钓特色。这一点子很凑效,当年他1万多斤成鱼有2000多斤通过垂钓而上市,不仅解决了“卖鱼难”问题,而且价格还增加了近一倍,增加收入近2000元。以后每年我始终坚持养殖、垂钓两不误,垂钓方面收入逐年增长。一人富是小富,让多数人致富那才是大富。在我的带动下,周边新增了许多养殖户,我耐心地传授我的经验,让他们科学地进行养殖,养殖户数达到40多户,产量逐年上升。

回首过去,看着这一片一片的鱼塘,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养鱼虽初具规模,鱼塘有40多亩,但比起其他行业的企业家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时会陷入沉思,当低下头看时,才发现自己的缺陷,此时的我已很乐观,我深深懂得身残志坚的分量。路还有很远,我会一如既往地学习,我不会忘记党的恩情,不会忘记曾经帮我的人,好好地走稳每一步,让更多的人都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清晨5时30分,天刚麻麻亮,三水白坭恒益电厂旁的鱼塘里就有个身影拖着一只脚,一高一低地在忙碌着,检查增氧机,清理鱼塘杂物,撒放鱼料、药物等。

这个大清早就忙碌的人就是左脚残疾的余汉昌。对于余汉昌来说,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每一次弯腰,他的右脚都要承受更多重力;每一次撒放鱼料,他都要付出更多汗水。即使在凉爽的早晨,干完活他都会湿透衣衫。

今年42岁的余汉昌是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村委村人,1岁那年,他因患小儿麻痹症,从此左脚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更无法从事强度大的体力劳动。2005年被评为肢体三级残疾。

由于行动不便,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入厂工作,余汉昌就想到了承包鱼塘,但由于资金缺乏,十多年来他都只能承包2亩多的鱼塘,并在田间地头种点瓜瓜菜菜出售,补贴家用。“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余汉昌一家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一家6口人,上有年逾7旬的老父老母,下有尚在念书的2个儿子。为节约钱给儿子上学,他们家餐桌上常常只有青菜,少见肉菜。


(未完,全文共11309字,当前显示14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