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07日

01版)

教育实践活动“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活动结束后,正该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贯彻下去。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或是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老百姓用顺口溜生动刻画出这些庸官们的消极状态。

公允地讲,当干部确实不容易。中国历来有“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传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凡事都习惯找“包大人”。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各种规矩多,都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办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像最近县以下机关实施“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证干部干事创业心无旁骛、后顾无忧的重要举措。

反“四风”对干部是不是苛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明白,“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与其主动作

1为担风险,莫如平平安安混日子。这种把作为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

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潇洒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邓小平曾批评一些干部“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干”是基本要求。如果“不贪不占也不干”,谈何务实,又遑论为民。今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也正是一个警示。

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心态,其中重要一点,是要正确看待个人待遇、合理预期个人所得。平心而论,公职人员的待遇,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稳定性高、保障较好。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标、金钱更非最高标尺。有基层干部就感慨,虽然工作繁忙、工资不高,但每次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讽其失职。封建官吏尚难免因庸被讥,处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区间,今天的干部更要时时自警。“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提醒,应当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2

第二篇:

为官不为不如不为官“为官不为”不如不为官

刘云山同志出席在沈阳召开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时说,市、县领导干部是第二批活动的重点对象,又是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必须发挥好受教育和抓活动两个主体作用,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为官不易”体现了部分领导干部的认知误区,需以四风问题为镜,重拾公仆本色。同时,要让“为官不为”者靠边站,让能办实事、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受重用。


(未完,全文共6916字,当前显示13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