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郁达夫的消极颓废与结构松散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巨匠。他自身对生活具有独特的经验,在创作上对生命又颇具美学偏爱,这使他的作品大多以感伤、忧郁、苦闷为主题,充满了颓废的色彩,因此,很多人认为郁达夫的思想是消极的,脱离了时代前进的轨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不能不说是他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一种宣泄。只是他选择的是以“消极”的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抗,是困境的一个痛苦选择,其实质是与“五四精神”内在一致的。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郁达夫的地位颇为特殊,评论界一方面既充分肯定他的作品的艺术贡献和内容上的反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对他作品中情色欲望描写、小说的结构和小说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的思想颇有微词。的确,不管是早期的代表作《沉沦》,还是中期代表作《过去》和晚期创作《迟暮》,作品都弥漫着一股消极颓废的情调,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不是沉浸在这种情调之中。而在结构上,郁达夫在小说中借用诗化、散文化的结构组织文章,同时,在文章中经常出现片段性的生活,这种独具一格的小说风格使他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郁达夫小说“消极颓废”

在文学界中,“消极颓废”似乎已成了郁达夫小说的代名词,他本人更是被称为“中国的颓废派。“消极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的标志性特征,它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结合自己的审美心境创作而成的。郁达夫在小说中经常塑造了一个被时代遗弃、落寞、孤独、迷惘、消极颓废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支撑了郁达夫几乎全部的小说作品。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消极颓废。其中包括爱情、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也有社会的影子。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不仅仅是负载了个人的苦闷,还反映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塑造的“多余人”形象的塑造和大胆的情欲、性欲主题的描写。下文将在这两个内容的基础之上,分别从“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写生”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郁达夫小说的“消极颓废”。

1.“存在的焦虑”

佛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的焦虑”或“客观性的焦虑”、“神经性的焦虑”、“道德性焦虑”。这三种焦虑来自威胁自我的三种力量:“外部环境——构成现实性焦虑,本我——构成神经性焦虑,超我——构成道德性的焦虑”。①而这种种焦虑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存在的焦虑。众所周知,《沉沦》是郁达夫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至今在现代文学史

文学院2011级本科毕业论文

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集中反映了生存焦虑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学,由于是来自弱小的国家,心理上自卑屈辱,又饱受性压抑的苦闷,最终在绝望中走向了颓废的尽头。这是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追求进步和思想解放,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使他们这些留学的学子不受欺负,但是其本身性格上的弱点又使他想逃避现实,无法面对现状,最后终于走上了沉沦的道路。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有他自己的自传色彩,同时也是当时进步青年的普遍心态。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来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他们开始认识到要想社会进步、民族富强,必须打破封建社会腐朽的旧思想,实现人的个性个性解放;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又使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感到了孤独、苦闷、失望、迷惘。在《沉沦》中,主人公在日本留学却受人歧视,被叫做是“支那人”,而受人歧视的根源就在于祖国不够强大,在与日本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没有底气,甚至不敢和日本女孩子说话。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饱受压抑,而青年人该有的性欲又无法得到满足,在苦闷悲观中他用金钱去满足自己的性欲,最后在自责忏悔中走向了绝路。


(未完,全文共28401字,当前显示14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