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01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情风还蔓延到行政及事业单位领域,异化为国家工作人员公然持公权讨面子、徇私情,作交易、搞寻租。譬如:上级领导、熟人朋友办事时,笑脸相迎、速办速结,甚至作小动作、打擦边球;而普通群众、陌生人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诸此种种,不仅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更不利于推进当前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领导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虽有所收敛,但如云南省昭通市一贫困县干部葬父、收到礼金数十万元,湖南某干部为儿子办婚宴、“20辆警车助阵,百万礼金入囊”,萧县县委书记毋保良10年中收礼1000多次、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等事件仍见诸报端网络。

无风不起浪。纵观当前庸俗人情风泛滥成灾乱象,我们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面子观念驱使。中国人好面子,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越是经济相对有差距、地位相对有悬殊的人,越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就处处到,场场到,不差事,不差钱。大凡收到请柬或邀请者,虽心中不悦甚至是反感,但都碍于情面,脸面上还要装成高高兴兴的样子去随份子或者还人情。

二是攀比心理作怪。攀比心理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为了证明自己更出色、更优越,个体之间往往在学习优劣、政绩大小、排名先后、钱多钱少、富裕程度上比,甚至比一切可比或不可比的东西。在人情交往上,体现在琢磨各种由头请了送、送了请,轮流坐庄,没完没了;在人情债偿还上,体现在你对我投之以桃、我对你报之以李,层层加码,乐此不彼。

三是借机敛财蔓延。遇上婚丧嫁娶事宜,邀请一些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把事情办好,本无可厚非。然而,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乔迁新居、老人生日等乱发请柬、大摆宴席、借机敛财,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上行下效,掀起一波又一波大摆宴席的歪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助长了这些庸俗人情风的滋生和蔓延,损害了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腐败推波助澜。人情债恶性循环,很多干部跟着庸俗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庸俗人情风的推手。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同岗位的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握有一定的权力,极容易在庸俗人情风中进行权力寻租,尤其是那些权微言轻的干部,在面对着手握自己升降荣辱命脉的领导干部呼唤时,如果别人去了而自己不去,日后难免被穿小鞋、被找麻烦,最后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而一些行贿者更打着人情消费的旗号,打着朋友来往、交流感情的幌子,大行行贿之风,甚至做到怀揣公款送人情的地步。

第二篇:人情往来,整改措施篇一: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01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


(未完,全文共14662字,当前显示14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