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缺失性体验浅论

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无论是在物质上、抑或是精神上,缺失固然是痛苦的。但真正最痛苦的并不是从来未曾拥有过或者是向往过幸福,而是曾经拥有过或者是对幸福有着真切的向往之情的人们。这正如狄金森所说的: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的更加荒凉。假如未曾拥有,我们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缺失。这正如李清照之于赵明诚、张爱玲之于亲情爱情的缺失。

缺失性体验能够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当个体处在缺失状态时,想象力往往很活跃。正是由于爱情的缺失,李清照爱情词才在中国词坛上大放光彩。心理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严重的缺失时,就往往会出现与自己所需对象相似的幻想或错觉。正是在爱情的缺失下,李清照才创作出《醉花阴》这首流传千古的闺怨词,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婚后的生活十分充实幸福。这首词创作于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南下避难,夫妻分离时刻。佳节重阳,夫妻分离,爱情的缺失使得李清照有着淡淡的愁绪,对赵明诚的思念不禁流露笔端。帘子动了,李清照以为是她丈夫——缺失的爱情归来,希望顿生,却没想到是西风吹动了帘子,希望顿失。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就在这情绪的大起大落间,人便清瘦了,比黄花更憔悴。

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正是他们创作的动机。张爱玲享受过亲情的温馨,感受过爱情的甜蜜,可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失去亲情、爱情的她更觉得孤独而凄苦。缺失亲情、爱情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张爱玲敏感、敌意、怀疑与否定的性格,使她对生命与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影响到她小说的创作视角,形成了张爱玲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通过日常社会生活挖掘人性恶。

张爱玲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种缺失性体验。一是亲情的缺失,父母的离异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二是爱情的缺失,胡兰成的多情。这两种缺失性体验造就了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性及苍凉意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纯粹、最高尚、最伟大的情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怀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可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下却不是如此。缺失母爱的人生经历让她不再相信母爱的纯洁与伟大。在她的笔下,母爱是自私的、冷漠的。如《倾城之恋》描写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悲歌,其中呈现的是一幅亲情的荒凉世界。在这里,亲情荡然无存。主人公白流苏是家道中落人家的女儿,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离婚回娘家,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形象。在小说中,在白家生存的人虽说有血缘关系,但却是一座无爱之城。离婚回娘家后,当兄嫂榨干了白流苏的钱之后,便开始处处挤兑流苏,想尽办法把她赶出白家,甚至于回离过婚的婆家做寡妇。面对兄嫂的无情无义、冷酷自私,无助的流苏只好求助于母亲。然而母亲的态度呢。母亲不仅半句体谅她的话都没有,而且还一味地袒护哥哥嫂嫂,流苏发现自己期待的母亲根本不在那里,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就是两个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亲情的面纱被彻底撕毁,荡然无存。所谓亲情的真正面目就是虚伪、自私、冷漠、无情。


(未完,全文共15652字,当前显示13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