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内乡县衙景区讲解

内乡县衙建造于元代,几经战火,遗留建筑很少,现在建筑多是清朝光绪二十年建造的,县衙以它特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党政领导和中外游客,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大家前面看到的是照壁,它对面的斗拱石牌坊叫宣化坊,南面书写“菊坛古治”四个大字,内向古时候称“菊坛”,“古治”意思是说,这里是治理百姓的权力机构。

这就是县衙的大门,面扩三间,明间是过道,东间的前半间放了一架“喊冤鼓”,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过去时常开着,供人们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死刑后,从西门拉出去,所以旧时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是上西天。

现在我们过了仪门,绕过戒石坊,看到的这座高大壮观的建筑就是县衙的大堂了,大堂抱柱上的这幅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它的意思大家可想而知,大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的地方。

大堂后是门子房,守卫门子房的人叫门子,是知县的亲属或者是亲近的人担当,实际上他们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与民信息沟通的唯一途径,对老百姓来说,无论是告状还是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衙门里看门的门子,于是他们中的一些奸猾者便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贿赂,时间一长,“门子”逐渐变成了“门路”的意思,现在人们常说的“走门子”“走门路”之类的就是从这演变过来的。

门子房后有一个屏门,我们穿过屏门,进入二堂,这里是知县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它的陈设和大堂基本相同。

现在我们来到了夫子院,就是师爷办公的地方,过去的师爷是由主人自己聘请或者从家乡带来,主张“言从则留,言不从则去”,他与主人之间是亲密平等的关系,帮助知县参政议事,大多是一些有才华的人,所以包括知县在内的人都尊称他们为“老夫子”,他们办公的地方就称为夫子院了。院内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树,至今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桂花树的旁边,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谐音为主贵,一般的百姓不能轻易进来,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到这来。

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如果案件涉及机密的话,就在这里审理。另外,在三堂的左右还有一个跨院,称为东西花厅院,是知县的家属饮食起居的地方。后面还有后花园,是供知县赏心悦目和回避政事的地方。内乡县衙所有建筑前的匾额、楹联都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这幅对联: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幅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写的,作为身为地方官,能与百姓一等,把百姓看做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

好了,朋友们,内乡县衙的讲解到此结束,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在停车场等候大家,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集合时间哦,希望大家能够玩的开心。

第二篇:内乡县衙景点讲解内乡县衙讲点讲解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对外开放以来,县衙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党政领导和中外游客。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朋友们,隔街而望,马路对面那个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就是照壁,也叫影壁墙。照壁的正中是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是用来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斗拱石坊叫宣化坊。面南书写“菊坛古治”四个大字,面北书写“宣化”二字。


(未完,全文共10669字,当前显示14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