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到中年有感(诗)

诗中美人,镜中花

——《唐诗三百首》之读书报告

动医123班

17112326强悦

时光的洪流倾泻而下,华夏的诗歌灿若繁星。我只取一瓢饮,看豪迈的人写美丽的诗。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生活更迭,触摸时代的脉搏。透过豪迈的杜甫、洒脱的李白、惬意的王维笔下的美人们,更加贴近他们的所思所行,理解那些久远的时光被赋予的政治意义。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曾今就作下一首被赞为“咏昭君之绝唱”的诗——《咏怀古迹(其三)》。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感受王昭君,感受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是借这首诗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抒发自己的情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两句交代了昭君村的所在的地方。

昭君村大概在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附近,而此时杜甫身在三峡西头的白帝城。远隔数百里,诗人原本是望不到昭君村的。但诗人发挥其想象力,由近及远,勾画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起壮烈的图景。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下句笔锋回转,落到了小小的昭君村上,由此形成了一个鲜明而有趣的对比。至于为何诗人在开头两句要这样布局,全诗分析后才可以知道。接下来两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才写王昭君本人,仅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来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的《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不过,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汗之心,笔下有神。”不过有神的还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局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联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千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在塞外,“青冢”、“黄昏”便营造出了凄惨悲凉的氛围。昏黄的天幕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吞噬了所有的景物,唯有那突兀的青冢,倔强地孤立于天地间。沉重感、肃穆感油然而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加国之情。意思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百步。“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所以造就了昭君葬身塞


(未完,全文共3871字,当前显示120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