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考试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按照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结构、考点命制

2.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

3.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之争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

-1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史上的其他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未完,全文共5866字,当前显示13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