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济南国企改革问题规定

来自管理视角:国企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05-10-9

文/佐佑顾问第十一期-[国企专题]

“国企”出身于全民所有制性质,历经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国资企业的身份演变,至今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姓社还是姓资”“计划还是市场”的争论已成历史,但围绕国企改革依然存在不少热点问题:改制问题、管理层收购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治理结构问题、三项制度改革问题、股权分置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多很大,但拨开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并不复杂。要有效解决问题,须从认识问题入手。如何认识国企改革的问题呢。

回顾国企改革的基本脉络

宏观层面上,国企改革是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国家经济改革的理论不断突破,从计划经济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指导着国企改革实践的持续深化。目前,国企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已不可逆转,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加速了这一进程。

中观层面上,国企改革的逻辑主线,是如何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国企改革经历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市场主导三个阶段。目前,成立国资委、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等举措,标志着市场正成为国企改革的主导力量。

微观层面上,国企改革始终围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权的委托与管理:先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实施承包制;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制上市;再是国资委成立,监管国企的国有资产。目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与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是国企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审视国企改革的主体思路

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针对国企改制,国家以市场化为方向,结合具体实际,确定了分类管理、抓大放小的战略:对规模和影响不大的中小国企,国家全身退出,股权出售给个人或民企,实现私有化;对处于竞争性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国企,国家部分退出部分保留,经营者和职工各占一部分,还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大型国企,在确保国家控制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入股,重点是引入战略投资者,

1实现股权多元化。目前还存在国有独资企业,但今后也面临着改制。

总体来说,国企改革的重心首先放在企业外部,通过市场、客户、竞争、股东等引发的压力和动力,让国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但内部改革不容忽视,国企既需要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好的治理让管理更有序,但不能替代管理。尚未实施改制的国企,沿着改制之路前行;在此期间,内部改革不能观望或止步,而要有所作为,特别是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已改制企业或上市公司,内部改革更要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观察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未完,全文共5898字,当前显示13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