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农村人口流动对当前村民自治的影响及对策

邱辉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制度创新,是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农村人民公社解体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出现以来,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对于推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社会变革深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对广大农村村民自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许多地方的村民自治陷入困境,有的地方甚至难以为继。

一、农村人口大量流动使村民自治陷入困境1.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给民主选举带来的挑战

(1)农村人口大量流出使村委会选举难以达到法定人数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以及村民自治和政社分开的兴起,农村自治组织和自治力量开始形成,村民自治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生活中的主要政治模式。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农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也随着这些变迁而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导致村民自治的选举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选举人数远远达不到法定人数的要求。许多进城务工的村民的户籍虽在农村,而本人却长期生活在城市,因而缺乏参与农村政治生活的意愿。由于大量具有法定资格的村民未能参与农村的村委会选举,从而使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六个中西部省份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按负增长的幅度排序分别是:重庆(-6.6%)、湖北(-5.0%)、四川(-3.4%)、贵州(-1.4%)、安徽(-0.6%)和甘肃(-0.2%)。这六个省份,无一例外都在中西部地区,而且相连成片。如此规模的省域人口负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和变化的新现象。可以预期,随着人口外流、低生育率持续,中西部地区人口将继续向东部扩散,中部人口“空心化”会日益加剧。[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省份,其人数的大量流出,必然致使村委会选举中出现法定人数不够以及村民自治难以为继的问题。以四川省平昌县为例:平昌有83万农民,其中30万学生儿童,31万外出务工。因而有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领导者认为,要靠剩下这部分村民来进行村民自治,显然是自欺欺人。[2]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目前的村民自治更多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村民自治,实际上广大村民对于村级事务逐渐缺乏兴趣,还不如进城务工赚取经济来的实惠,加之村民返乡参加选举又有诸多不便等客观原因,造成广大村民难以参与农村政治生活,最终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实效性。(2)农村社会精英流出使村委会选举难以选出合适人选


(未完,全文共7876字,当前显示11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