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引导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

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3月26~30日,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乡村建设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官员,齐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缙云县河阳村,参加以“构建平衡互哺的城乡关系”为主题的首届河阳论坛暨2015批判传播学年会。与会代表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有美丽的外表,记得住乡愁更多源自其美丽的“内心”,特别是乡村文化和历史的记忆、传承与发扬。遗憾的是,当下中国很多乡村文化已经在混凝土和钢筋的裹挟中被严重边缘化。

在复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乡村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毕竟,那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乡村文化“空虚”化

论坛首日正赶上河阳村朱氏宗祠举办三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各地宗亲代表数千人纷至沓来,包括三十六行队、十八狐狸队、推车队在内的踩街队伍,沿街串巷进行表演,当地村民大摆“状元宴”,大街小巷布满餐桌,盛情款待八方来客。

传统祭祖文化在河阳村完好地延续,并不代表在其他各地乡村也存留完好。常年从事乡土建筑调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告诉本刊记者,不少刻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都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几乎无人在里面活动,有的祠堂甚至变成了牛、羊等家畜待的地方。

不仅如此,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经过历史多次洗劫,还残留在乡间原野的传统文化余脉正在衰落。很多传统的风俗、礼仪、表演艺术正在面临失传危机。

不过,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广覆盖,农村人可选择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书读报、上网、打牌、跳广场舞等。

但是,本刊记者在农村调研发现,有些文化设施并不受农民“待见”,背离了文化惠民的政策初衷。缙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沈挺峰对本刊记者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应该是让有需求的农民,均等享受文化服务,而不是设施全覆盖,平均化。农家书屋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还是有效果,可是对一些小村,同时也是山村的地方,出外打工的人多,我们把桌子、凳子、书架、书都送过去了,结果没人看,所以它们就常年关着门,里面也落满灰尘。”

此类情况并不独见,本刊记者调研中还听到一个故事,在一个送电影下乡的放映现场,只有一个老人,放映员说:“大爷你也回家吧,很冷啊。”老大爷说:“我回家了就没人给你锁门了。”


(未完,全文共3882字,当前显示11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