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益市场有效供给十八招

我国经济正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后形成了“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满足新增需求”的重要共识。

在世界各国,公益行业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成长和扩大就业的贡献,举足轻重。据美国国税局2007年公布的(2004年)估算报告,非营利部门正式组织的现金收入为1万2千多亿美元,其中不包括不需要向美国国税局归档年鉴990形式的30万家宗教组织的收入。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万亿美元,非营利部门收入约占10%(引自《基金会--美国的秘密》)。另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赛拉蒙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41个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报告,非营利组织的经济份额约占gdp的4.6%。

2012年全国49.9万家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25.6亿元(平均每家创造增加值仅为10.5万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的比重为0.23%,比2007年的0.28%还要低18%。这意味着,原本经济体量就小的中国社会组织,其成长速度没有跑过gdp,还在继续缩小。2012年全国gdp为519322亿元,社会组织经济比重仅为0.1%。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组织的经济规模,约为10年前美国的1/100,为20年前全球平均水平的1/4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市场的停滞或发展,均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与否相关。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都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骄人成绩,也出现了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多层次社会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中国公益市场赢弱,经济规模小,究其原因,显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短缺。以养老服务为例,据民政部消息:“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在1000万左右,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养老服务市场的整体供给大体只能满足10%的市场需求。

扩大中国公益市场的有效供给,存在巨大的制度空间和市场要素潜力,可归纳为:

直接登记,突破瓶颈;税收开闸,财源滚滚;

政府采购,惠而不费;彩票公益,用之于民;

民非破局,吸万亿金;事业改革,民间新军;

社会企业,大有可为;公益信托,厚积善银;

公募改革,合作共赢;私募转型,力拨千斤;

社区富矿,正待挖掘;微善互联,无网不胜;

市场细分,提升效能;行业自律,门庭自清;

人力投资,一本万利;管好善财,止损为盈;

慈善立法,公私分野;文化重建,大道无形。

上述十八条,可谓之“增加中国公益市场有效供给的十八般招数”。在这18条中,法律制度的完善,政社关系的调整,公益组织的改革与创新,行业能力的提升,慈善文化的重建,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与正在国内兴起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关于“制度的改革和优化,能使总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贾康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的判断相吻合。

一、直接登记,突破瓶颈

2013年12届全国人大1次会议首次提出公益慈善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党的18届3中全会《决定》再次重申了这一条。迄今,已有19个省、市、区出台关于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文件。


(未完,全文共10714字,当前显示135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