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医疗黑幕

2010年4月8日我和牛牛、赵赵扫墓后的第二天,赵赵在博客中贴出一篇文章,回忆五年前她的婆婆——马中行老师当年治疗时的一些疑问,提出“过度治疗”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警惕“过度医疗”,因为保住老命很重要。人活着其实有时很无奈。我们能“不相信专业人士而把自己变成所有行业的专业人士么。”,肯定是不能的。那么警惕就是非常必要的。

过度医疗黑幕心脏支架是最大的过度医疗

2010/04/0523:59来源:ynet.com北青网北京科技报孙燕燕王夕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常识目前似乎有些不好用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常规程序也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最好的’药物,接受‘最高端的’检查,进行‘最先进的’手术,当然,还有最昂贵的费用。

年近70岁的张春林坐在记者对面讲话时明显有些气喘,“现在我是家人的累赘,要不是当时装的那两个支架,我现在最多是心绞痛,也不会患上严重的心肌梗死。”

两年前的一天,张春林因劳力型心绞痛与老伴到北京某大型医院就诊。检查完,医生告诉他,病情非常危险,建议在冠状动脉内安装支架进行治疗。张春林的女儿此时正在国外从事心血管病内科工作。本来,他想与女儿沟通后再确定治疗方案,但鉴于医生说的“情况紧急”,他和老伴没有犹豫,决定立刻手术。很快,张春林就被医生推进了导管室,一个多小时手术完毕,他的体内多了两个支架。

本以为就此彻底痊愈的张春林却没有想到,仅仅一年零两个月后,他又因心脏问题急诊入院,而这次的心脏造影结果显示,两个支架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此时,张春林的女儿正好回国探亲,于是,他找出一年多前的造影手术光盘,给女儿看。女儿发现,当时他的冠状动脉某一段仅仅狭窄50%,是心绞痛中比较轻的一种,药物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本不用安装支架。听到这种情况,张春林很生气,本想通过法律让医院对他现在出现的病情负责,“但考虑到女儿以后还要回国发展,我想还是算了。她告诉我这是国内医院的‘潜规则’,我这么一闹,以后她就没法在这个行业立足了。”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外科搭桥疗法和内科介入疗法三种传统方法,以及尚处于研究初期的基因治疗等新型疗法。上世纪80年代,在以支架手术为主的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入中国之初,它曾被医生誉为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被患者称为能够“起死回生”的技术。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徐浩告诉《北京科技报》,简单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穿刺血管,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开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重新流通。手术过程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但是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医疗人员很快发现,支架的再狭窄几率在临床中较高,医学上称为内膜增殖。也就是说,支架使血管通了,使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液供应,但支架内还会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再度狭窄。

虽然最新的有药物涂层的支架,即药物洗脱支架,可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由原来的20%左右降低到10%以下,并且使细胞增殖速度变慢,但是再狭窄的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国外研究表明,从1984年到1999年,搭桥和介入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仅为2%。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在处理冠心病时的态度通常是,能够药物治疗的绝对不安装支架,应该安装一个绝对不会安装两个,而且一个医院内不同的专家,不同医院的专家认识基本相同。

但是,在这一点,国内的医院并没有像发展技术一样与国外齐头并进,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


(未完,全文共6011字,当前显示14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