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我国城市化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张晓理

摘要。中国城市化同时肩负着辅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构筑以城市为依托的先进生产力双重任务。由于城市化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强化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又是城市化的前提。因此,中国城市化应从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构筑大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应注重大城市群的龙头作用,以便较快地形成先进生产力,通过多功能辐射增进中小城镇活力。

中国城市化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与大城市的发展是在互动中推进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的比例关系。是否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提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及能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鉴于我国大量农业剩余人口亟待转移的需要,以制造业吸纳农业剩余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在有条件的地区形成城市群体,并在城市化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发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标。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吸纳劳动力有其特有的优势:

1.有利于农民就近转入城市

2.小城市的制造业一般集中于某一产品的生产领域。这种对象专业化形式有利于专项技术提高和特种工艺传播,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使就业扩大。

3.小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单一,社会投入相应较少,因此土地价格能维持较低的水平,减小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4.农民进入附近的中小城市,往往还能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联系有助于他们相互扶持,传授经验,保持信誉

中小城市的发展还为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小城市单一的专业化形式,薄弱的基础设施,欠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客观上要求专业多样化配套和工业体系协调,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种功能的影响,也离不开金融、保险、信息、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等特殊功能领域的支持。这种客观上的需要是大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小城市不仅为大城市的产生准备了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为大城市的发展输送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口,因为中小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

但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合理的布局和过度发展也会扰乱科学的城市体系,并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农村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高压下造成的盲目性很容易排斥经济规律。由于工业化是转移农村人口的快捷途径,相应的城市往往会受农村人口布局的影响而分散兴起。过度分散建城破坏资源、环境,过小的规模和孤立运作又为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城镇肩负着大量农业剩余人口非农化就业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任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并且需要持续相当的时间。完成这一重任取决于城市的活力和吸纳人口的能力以及城市科学的布局和结构。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城市,才能使每一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特长,并在相互补偿中使这种特长成为城市群体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心城市把这种能力集聚起来,又把它辐射给每一个中小城市,进而传递给小城镇。大城市群则是这种发展的必然,大城市群的强大影响力能激活更偏远的中小城市。

大城市群的集聚方式和发展潜能


(未完,全文共6177字,当前显示13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