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小编整理]

中国文化——守住我们的根

文/戴廉

9月3日至9月5日,在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60多名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名流聚集到一起,讨论的焦点正是“全球化与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是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住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困惑

改革开放起步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已经基本在“文革”期间被架空了。处于传统真空中的中国人在陡然面对外来文明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甚至是焦灼的心态。

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温情,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运动中日益凋零,作家朱大可说:“人们已经看到,元宵节被用来推销糯米汤圆,由此逐步退化为汤圆节;端午节则被用以推销粽子,由此逐渐演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则被用来专门进食月饼,结果退化成了月饼节。”

因为习惯于像上一辈知识分子那样对传统进行批判,中国的年轻学者可以言必称亚里士多德,却对孔子、孟子、庄子充满了陌生感。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去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汲取了很多智慧,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够,因为没有根源,他们所吸收的并不是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跟在西方学者的背后。”

刘梦溪说,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虽然对传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他们同时又是受过传统熏陶的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此同时,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还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有十足中国文化味道的从业人员,而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中青年一代,长时间身处于大小传统齐遭毁坏的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难免精神气象显得淡薄而不够从容,不够厚重。

至于如今的少年和儿童,教他们的老师大都对民族固有文化知之甚少,流俗的电视文化,浅薄的搞笑,逻辑错乱的“脑筋急转弯”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他们错把猪八戒、孙悟空当作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为“康乾盛世”比现在还要好。“没有了传统的支撑,如今的生活时尚,是一切层面追求和国际接轨,而五四所主张的‘西化’主张反而成了光说不练的小儿科了。”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存在着与传统的断裂,中华文明已经难以做到和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当代中国的核心文明是什么。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而这些在许多学者看来,正是中国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基本条件。


(未完,全文共3582字,当前显示11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