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天涯镇文门村申请海南十大文化名村

报告

文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

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

1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

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

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


(未完,全文共5516字,当前显示14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