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是由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方面,首先要提到两个历史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是经济大国,在当代面临着特有的巨大发展空间。依据麦迪森教授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资料,182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86亿元,126亿元

,209亿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8%,3%;分别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当然,同历史的中国相比,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众多不可比因素。但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和历史也有某种联系,有某种共同点(如人口大国和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等)。这样,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做到的事情,在各种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再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当代中国也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的。二是改革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国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存在数以亿计的富余的劳动力。当然,无论是把上述经济增长潜力发挥出来,或者是把巨大发展空间变成现实,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历史也已充分证明: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这方面,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也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既可以成为生产力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是生产力的桎梏。经济体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但也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既可以维护它,又可以导致它的灭亡。经济体制既可以受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的维护,但也反作用政府。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改革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反过来也巩固政府。在违反生产力的要求而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也能导致政府的灭亡。这里还要指出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一些重要差别。一是前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后者要高得多二是前者的延续时间比后者也要长得多三是前者的根本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后者的根本变革是在政府维护基本阶级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完善

需要着重指出:运用经济体制范畴有助于进一步具体揭示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先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论。中国封建领主制度到封建地主制度的转变,就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下列两种历史现象。第一,依据历史资料,中国领主经济从产生到消灭,大约只经历了不到600年的时间;而地主经济从建立到灭亡,却经历了近2400年的时间。后者经历的时间约为前者的四倍。还要看到:尽管整个说来,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生产技术停滞,但地主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领主时代还是快得多。所以,这个历史现象证明:地主经济能够容纳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领主经济要高得多。第二,欧洲的封建庄园制度(类似中国的领主经济制度)只绵延了1000年,而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却延续了3000年。决定这个差异的,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地主经济比庄园经济能够容纳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未完,全文共4851字,当前显示147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