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

日期:2015-03-11作者:郑栋唐艳丽翁瑞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进步都发轫自农村。

周人先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滋养了4000年底蕴深厚、光辉灿烂的传统农耕文化。

凤阳小岗村农民“按生死状,大包干”,奏响了30多年来不懈进取、改革开放的辉煌乐章。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在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中,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坚守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场“攻坚战”的第一线。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抓改革不松劲。省委书记赵正永提出: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杨凌示范区应当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肩负使命,砥砺奋进,努力前行。”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冲破粮食生产的水源束缚

若说杨凌示范区是因“水”而生,其实并不为过。只不过,杨凌不去湿润的地方“找水”,而是扎根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水“较劲”、和水“较真”。杨凌示范区对深化农村改革、确保粮食安全的进取自“水”发端。

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创41项全国高产纪录,牛、羊等牧畜存栏规模居全国前列。这样的丰产粮仓不是水土充沛的平原沃野,而是缺水少雨、环境脆弱的“干旱走廊”——榆林所辖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在杨凌的技术支持下有望成为陕西省的“沙漠粮仓”。

旱区怎样种庄稼最节水。旱区农田怎样用水效率高。这些围绕着“水”的问题,正是杨凌示范区的专家们夜以继日攻关的课题。而榆林的“沙漠粮仓”,则是杨凌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诠释。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旱作农业发展理论,提升旱区粮食增产潜力。杨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等省区应用推广1500多万亩,节水3.7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效益7.3亿多元。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和支撑旱区农田高产的重要力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释放农业创新驱动的活力


(未完,全文共2718字,当前显示86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