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

2003年第19期(总第87期)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2003年11月19日

中国水利问题座谈会发言汇编

浅谈中国水利问题

沈坩卿

编者按。2003年3月3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顾问王耕今提议并主持召开了“中国水利问题座谈会”,现选登座谈会部分发言,供参考。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史记〃河渠书》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敬爱的周总理也曾表述过,对他来说所有工作中最难的是水利和上天(指当时的航天),而水利比上天还难。

要把水利工作搞好,根据个人的经验教训,我初步认为水利的事情应全面体现水的三个自然属性(即水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支持系统)和两种社会属性(即商品性、舒适性),并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走水利绿色道路。

–1–目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自有其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为了绘制好全国水利新蓝图,解决好相关的认识问题,我认为是很必要的。

1、水利工作特别是在解决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水资源短缺),水脏了(水污染)的问题时,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故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着手,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通过法治(对水利工作来说,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水法,应予特别的关注)、德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水利工作还经常遇到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我初步认为,生态效益是前提,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目标,而三者的协调是关键。当前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增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特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都是中央正确决策的结果。

3、与上述一二两点有关,顺便谈谈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在科学上是不妥的。因为从自然史说人类是近若干万年才出现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的动物,以人类为中心,在天文、地理、地质学上都说不通,因而在科学上也站不住脚。同样,以人类为中心在知识论上也站不住脚。但从水利史上说,所–2–

谓人类中心主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是人类自视为万物之主宰,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这当然是错误的;二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力求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并站在这个立场上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从这一积极意义上来理解人类中心主义,则是无可厚非。

基于上述思想认识,水利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的道路。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着重强调“蓄、浅、疏、导、调”等的同时,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并通过综合治理有可能解决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的问题。

根据我目前的认识,水资源应着重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土壤水不容忽视,其所占比重因不同的流域和地区而各异,粗略估计,北方平原地区的土壤水约占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的60%,如何扩展土壤水库容,乃当务之急,而大气水则是众水之源,它除了直接转化为地表水外,如何千方百计使其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特别是在雨洪季节中,雨水用之则利,弃之则害,“水之利为利害也”讲的似乎就是这个道理,化害为利在此显得特别重要。

人们构建水利工程将面对的是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的复杂的巨系统。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是针对这一巨系统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模式。我在另外一些文章中介绍过这一模式。从哲学上讲是“天人合一”的模式,从热力学上讲是低熵了


(未完,全文共5547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