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赣州灶儿巷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福州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

(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它炯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不少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渗透了子子孙孙的心田。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三)、三坊七巷的闽台人文情


(未完,全文共4058字,当前显示10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