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是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39-04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按此标准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确出现一定困难。这是否说明,经过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出现就业难,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供过于求。对此,学界普遍持否定观点。郑功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61.1%的水平。以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王德文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仅相当于新增就业人数的1/4到1/8,与新增就业人群的总体相比,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又具有择业竞争优势,从总量上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既然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总量过剩而是仍处于“求大于供”阶段,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表现为供过于求。对于这个问题,现有文献的解释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存在于城市、发达地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而农村、欠发达地区等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量绝对不足。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即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无业可就”也不愿意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对此,学界有着不同解释。赖德胜把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看作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绝对不足并存的主要因素。曾湘泉认为,这种性质的就业难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基本素质密切相关。郑功成认为,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只能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只能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而简单地责备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利性的法则。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多重分割的局面,本文从城乡劳动力市场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未完,全文共4752字,当前显示11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