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张家峪村汇报材料

郭峪村

郭峪村,这个村落名称在我国比较常见,在山西省阳城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正村乡等地都有同名的村镇。由于地理位置及当地政策的差异,各个村镇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编辑本段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简介

山西阳城县郭峪村(10张)

郭峪城位于阳城县东21公里的郭峪村。郭峪村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

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该村民风淳朴,居民生活中仍有用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物者。一些居民至今还保留着烧香拜佛、求神祭祖的习俗。村内曾建有大小寺庙20余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庙内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中国少有。

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位于城内中央的“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祯十三年,亦为军事防御建筑。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

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

兴盛及衰落原因探析

此村兴盛与明朝末年。据清代康熙年间某人所言。本村自唐代既有建树,但多没于所闻。怎奈从明成化开始中举人,进士者不可胜数“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朝中当官的本村人尽然没有断过,注意这是一个村),可是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后。却又渐渐泯然众人。那么本村之兴盛定然与明朝末年的一些社会变革有关。

而说起明朝末年,有一个趋势是不得不说的。这个趋势在历史书上曾经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近年被叫做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从哪开始转呢。通俗的说,就是从封建主义自发的转型为资本主义。也就是中自发近代化的过程。很恰巧的是,这个过程也是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在康熙末年彻底被当时清政府的一系列加强专制政策完全扼杀(详情请查询清军入关是中国历史的倒退诸文)。与本村的兴衰节奏竟能如此的相似。可见本村在那个事件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村为沁水流域诸村落之一。这些沁水河畔的村落,都属于不适合耕地的地区。也都奉行着和本村一致的兴衰结构。共同特点是规模宏大。本村仅城内面积18万平米。而乔家大院所谓富甲天下也才1万多平米。其他村落民居规模也都远远超过乔家的规模。可见当时这场民间的转型运动进行的规模。而关于这场近代转型运动的其他,本文不再赘述。有意者请参考明史学会会长商传的《是谁误读了晚明史》(视频),及其他相关著作。


(未完,全文共16428字,当前显示12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