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西南石漠化治理的新尝试——构树造林

杨家智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构树是一个在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中尚未被重视和很好利用的、有显著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其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石漠化的治理难度1分布及危害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2.1%,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按省分布状况。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按流域分布状况。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他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356.4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公顷,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公顷,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公顷,占4.2%。

西南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省、区、市,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这里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该地区“土在楼上,水在楼下”(土地在各级高原面上,水在地下河及峡谷中)的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以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地下岩溶发育造成水源漏失等原因,导致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面大,成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多项战略决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压力下,这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如贵州省年流失表土近亿吨,其中5800万吨泥沙通过河流外泄。因此,这一地区成为长江、珠江防洪体系中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加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已使石漠化状况不断恶化。据遥感资料,在上世纪末,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地区有10.04万平方公里,而岩石裸露率大于50%的石漠化地区达7.55万平方公里。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致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成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对于居住在该地区的几千万人口来说,正在实施的几十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计划中,把“推进黔、滇、桂等省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2治理的难度

一是面积大。根据监测,石漠化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需要加速治理。此外,还有12.4万平方公里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占岩溶面积的27.4%,如果不尽快实行保护,很容易转化为石漠化土地。因此,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未完,全文共6818字,当前显示14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