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个开放式社区的探索之路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探索之路

2005年第三十四期

中国的公用事业领域被视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堡垒”。随着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其相伴的种种争议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促进公用事业竞争”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用事业改革引发争议

7月中旬,《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草案)》已提交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二审”,这也意味着相关改革迈入了关键阶段。《草案》的诸项规定引来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特许经营为何不公开招标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一直采取国有国营、地方政府运作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比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更为典型。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公用事业=公营事业”模式开始受到挑战。

2002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对5家大型国有独资企业进行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标。在这5家企业中,有3家属于公用事业,即水务、燃气和公交。

据了解,深圳当年引进战略投资者采用的是“招标招募”方式。该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的伍先铎处长介绍,“这个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它在国外叫‘私募融资’”,所谓“招标”,就是公开向社会表明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强调其必须是国际知名企业,且符合严格的资格要求;而“招募”则是通过谈判确定最后的选择。

然而,这种方式受到了广泛质疑,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指责其“太不透明,太不公平”;“不公开招标,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达成了什么条件。”但伍先铎认为,公用事业不适用拍卖或招标的方法。“招标无非是看价格,但对公用事业来说,光有价格是不行的。公用事业提供为公众服务的产品,有为公众服务的义务。所以在引进投资者时,也要考虑不能改变公用事业为公众服务的基本职能。”他说,“这就像谈恋爱,不能公开价高者得,而必须一家一家谈。”

据他介绍,深圳市在寻找战略投资者时,曾有几十家候选企业,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和谈判才确定了目前的几家。

通过这个方法,深圳在一年内基本完成了对3家国有独资公用事业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法国威利雅与通用首创水务公司获得水务集团45%股权;新希望集团和香港中华燃气公司共取得燃气集团40%股权;香港九龙巴士公司和深圳金信安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各获得巴士集团35%和9.7%的股权。

2003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对特许经营相关情况,包括政府监管、价格调整程序、企业义务等作出了规范性规定,并于当年5月1日起施行。

同年,市政府分别授予该市燃气集团、水务集团和巴士集团30年的管道煤气、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和公交业务特许经营权;另外,企业在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可申请延期两次,每次时间为5-10年。深圳由此成为国内首个进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改革的城市。

然而,两年来,围绕这一改革,各方人士争议不断,以至于为《草案》征求意见的3次座谈会,几乎都演变成了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现状的“声讨会”。

为何不引入竞争机制

今年5月,深圳市民李红光在《南方都市报》上刊登广告,寻找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帮她提交民生建议,而这些建议大部分都涉及公用事业。

“深圳管道燃气的垄断必须打破,否则受害的是老百姓。”李红光毫不掩饰对燃气集团的不满,“燃气集团向每个管道气用户收取800元开户费和每月2.5元的煤气表检定更换费。而同样的气表,香港卖140港元一只,深圳许多燃气设备公司也只卖200多元,可燃气集团不仅1个表卖了4个表的钱,每月还要向用户收2.5元。如此重复收费,消费者权益何在。”


(未完,全文共9382字,当前显示14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