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策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的

相关思考

【内容摘要】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等多种问题,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一些思考还不太成熟,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共同思考。

【关键词】

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自然生态经济发展扶贫开发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现状:

从兵团成立以来,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团场的扶贫开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少数民族团场贫困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存在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等问题,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处于一种集自然环境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经济发展边缘性、社会文化过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三是薄弱的基础教育;四是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五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及特殊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因此,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贫困的客观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遭受破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陷入资源破坏、环境退化、贫困加深的恶性循环中。

(二)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不足,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直接造成贫困以及扶贫的艰难。

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自身综合能力差,提高生产效率的增加收入能力不足。尽管通过教育扶贫有所改善,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教学水平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进。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多发,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处于贫病交加的状况,使贫困程度加深,返贫率高。再加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差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长期处于贫病交困的境地。即使通过扶贫勉强解决温饱,一遇疾病,又迅速返回贫困状况

(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尽管经过国家长期的扶贫投入,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人口迅速增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电、路、住房等条件差,部分地区靠天种地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

(四)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影响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基础设施的欠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收入不能自给,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


(未完,全文共8301字,当前显示14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