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与建议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我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大致包括企业和社会的技术研发机构、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政策环境和人才保障机制等几个要素。政府先后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企业创新主体等一系列政策与规定,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全市已建成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技术中心30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3个、省级40个、市级100个。全市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的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及面对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的问题还须亟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一是企业技术机构建设水平低。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0家,建有技术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只有60多家,仅占总数的4.7%,在苏北五市位居第四。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数远远不足,高层次人才更加缺乏。调查显示,全市每万人口中技术人员数为203.07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为1.81%,均列全省第12位;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4.1%,高层

-1-

次人才引进、培养难度大,博士、硕士学位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顶尖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造成多数企业没有承接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三是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我市企业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阶段,多数企业忙于结构重组,难以顾及科技创新的思考与规划,特别是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长远竞争力。四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低。据调查,我市企业200

5、2006年研发投入达2%以上的占33%,有67%的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国际通行标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的企业难以生存,比重为2%的只能简单维持,比重达5%的才具一定竞争力。另外,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总体上看,我市多数企业还没有把科技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2、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一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数字显示:作为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开发公共平台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全省47个,淮安仅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161个,淮安仅6个;省级科技创新孵化器,全省76个,淮安也仅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省3514个、淮安只有47个。基础条件的薄弱,造成高新技术发展滞后,2007年1-6月统计,高新技术产值:全省6649.47亿元、苏北315.94亿元、淮安只有51.44亿元,占全省的0.77%,仅占苏北五市的


(未完,全文共3833字,当前显示125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