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

2006-6-2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负责人

李玲

编者按。3月23日本报《宿迁3年来首次回应“卖光式”医改》见报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卫生经济专家李玲教授致电本报,表示将亲赴宿迁调研。

宿迁医改一直在全国媒体和专家的争议中进行。如果宿迁的改革被肯定,那幺这种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改革模式,将会成为“市场派”的有力说辞。反之,“政府主导派”则在这场争论中找到批判的靶子。也就是说,对宿迁医改的评价,事关我国的医改方向的选择。

今年4月,一向主张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李玲教授和她的课题组约10人,先后两次前往宿迁。第一次,他们以患者的身份直接到医院“就诊”;第二次,他们公开身份与官方接触。

为保证信息不在传递过程中缺失或扭曲,按照李玲教授的要求,本报在略有删节(已经作者同意)之后,全文发表课题组有关调研报告。据称,这份报告已经同时发给了国家有关部门。

此前,本报在发表系列医改调查文章时已经说明,对于医改这样一件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政府、媒体、专家学者都应该持更谨慎的态度。本报将继续担当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忠实记录者。

2006年4月6日至10日,4月28日至30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两次赴江苏省宿迁市,对宿迁市区、沭阳县以及乡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的基本方法是不惊动当地政府,近十名卫生经济学者和学生作为患者去各医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调查和访谈医生和患者,然后再与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和医院院长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汇报所见所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解释,以校对和证实调研结果。

我们认为,近几年来宿迁市领导率领宿迁人民所进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敢想敢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但是改革思路在某些方面违背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将全面市场化的改革手段用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行不通的医疗卫生领域。所以,目前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

本报告结合调研的情况、相关背景资料以及卫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宿迁市医疗改革的成绩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宿迁市超常规赶超发展是大背景

(一)医改前,政府没能力对医卫事业进行必要的投入

宿迁地处苏北,是1996年新组建的地级市,下辖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和宿豫、宿城两区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达517万,陆地面积8555平方公里,经济比较落后。比如,沭阳是全国19个革命老区之一,当时的经济实力在江苏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

经济落后导致宿迁地区财政的困顿,基本处于“吃饭财政”的状况。需要财政支持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尤其是财政分权改革后,社会公共

支出的职责也分权到地方,宿迁政府确实没有很多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导致卫生资源不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差、水平低。

(二)医改是宿迁经济超常规赶超发展的一部分

面对经济落后的现实,宿迁采取的是超常规的发展模式,以赶超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上面补一点,企业垫一点,百姓筹一点,政府出一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来招商引资。先借钱将环境和基础设施搞好,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就会增多,税收多了,地价也会升值,而用土地出让金和税收还掉借款再造更好的环境,以此达到滚动发展。


(未完,全文共12627字,当前显示13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