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开课 登岳阳楼 (5)[大全五篇]

登岳阳楼

杜甫

执教人:郑礼英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人的形象

3.“坼”“浮”字妙处的理解。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想:

在本诗的教学中,一是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四是对比阅读,引申联想,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圣—杜甫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晚年时期的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简介岳阳楼

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102字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好友相继去世,诗人自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指名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点评并指导诵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提示。本诗情感复杂,感慨深沉,要读得缓慢,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要明朗,感情要沉痛。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字。节奏为二二一,第三联另为二一二。

首联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的气势开阔。颈联中“无”“孤”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读的缓慢、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沉沉的悲愤情。感情基调:孤独、哀愁、伤时忧世。

3、听录音朗诵,感知诗歌

4、全班集体朗诵品味诗歌。(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五、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六、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未完,全文共3746字,当前显示122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