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世纪养猪生态环境的预警示及应对策略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杨涌滨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三农”的各个方面。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财政资金缺乏、农民素质不高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制约,必须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在处理好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5年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健康进行。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据调查,许多地区的农村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属于国家的事理应由国家投入,农民主观上不愿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里一般无固定收入来源,而且大多数村庄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此外,农村金融事业落后,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集体或农民贷款。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也相应加大,但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讲,财政目前还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兴衰。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偏低,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据调查,截止2007年底,安阳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75%,初中文化程度占60.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9%,初中文化程度代表了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尽管安阳市每年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有限,导致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整体提升难度非常大。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主要是文化程度和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

(三)农民增收渠道狭隘单一


(未完,全文共3301字,当前显示9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