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为官不为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4-12-0816:34:14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打印】

【关闭】

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校委委员郝春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反腐倡廉等多种措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有了明显改观。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个别领导干部感到官不好做了,日子不好过了,感到“为官不易”,进而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我是一个从事干部人事工作近二十年的组织工作者,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干部群众、企业家、专家教授,明查暗访等形式,广泛了解大家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看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和总结,分析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成因和危害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全国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有之。这种现象表现为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掌握领导权力,负有领导职责和义务,但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甚至不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概括地说,领导干部不作为实质上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主要表现及成因有以下诸多方面:

一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形成“真空”、“断档”,没有遵循而不为。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就总体而言,中央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改革思路是明确的,各项各类政策相继出台。但对地方和部门而言,仍然处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时期,旧体制没有完全废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体制、政策、机制上许多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迷茫,行动没有遵循。二是即使大政方针、改革思路明确了,但是有的地区和部门宣传得不够,其主要内容、精神实质还没有传达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去三是个别领导干部学习领会能力不强,习惯于“照葫芦画瓢”,“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经验,有了经验等等看”。在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不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仅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下力气,做文章,回避矛盾,不敢担当,不思进取。

二是患上了“反腐恐惧症”,心神不定而不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对一些腐败分子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对整个干部队伍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这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对此却进行了误读,把反腐倡廉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特别是在巡视组巡视、审计组审计、纪检组办案密集地区,少数干部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的,该办的事不办,该做的事不做,四处打探消息。感到自己有问题的人一门心思研究如何逃脱,感到自己没有问题的人则怀有“明哲保身”的错误观念,不去推进工作。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因为反腐高压态势,怕提拔进行任前公示出问题或怕组织核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中有关情况,主动向组织表明自己不想提拔;还有的领导干部为避反腐风头,主动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居二线或退休。还比如,争资立项工作,以前是拼命“跑部进京”、“跑厅进省”,千方百计跑资金,全力以赴争项目,但现在以“风声紧了,要求严了”为借口,再也不去跑了,再也不去争了,甚至有些资金、项目即使上级准备给了,这些领导干部也想法推掉。有的同志说,跑项目难免有人情,现在“三公”经费规定严、审计严,如果跑项目,人情这个钱谁出、谁又敢出。出了事谁承担。又有的同志说,以前跑下来的项目可吃回扣,现在谁还敢吃回扣,不吃回扣跑它有什么用。等等。


(未完,全文共12501字,当前显示14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