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来源:红旗文稿2014年02月12日11:58收藏打印字号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三农”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抓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抓手,则是走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正表明中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避免重蹈国外城市化建设中反复发生的“城市病”覆辙的新路。这条新路,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深刻的城市化运动,堪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城市化运动,成功与否,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未完,全文共6498字,当前显示12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