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五篇范例]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读后感

人们在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中,更多的侧重于宏观分析,而较少注意微观方面。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也谈及企业微观基础的塑造,但目前从微观角度系统的、深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人还不多。作者提法新意,里辟新径,因此,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读之。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战略。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了数次大的调整,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到位,调整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调整的动力,也就是说,它始终没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一个产业是一组同类企业的总称,作为产业最基础的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如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产业结构绝对不可能调整到位,必然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因此,作者提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

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与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生产要素状况的矛盾,最后提出了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并引入企业重组机制和投资倾斜机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本书共包括九章,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作者首先引用了西蒙-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里的一句话——必须强调的是,在任何时代,不仅仅限于整体上的变动,还应包括结构的转变。由此强调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并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实证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得出我国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结论。并且最后在通过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基本目标: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其中以协调化为重,兼顾高度化。

第二章

作者首先提到了一个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主体,企业始终处于被调整的位置,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结构调整过度或不足,使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的状况。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应该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并且作者根据三个主体依据,即(1)企业的盈利性(2)企业的商品性(3)企业的社会性。得出了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这一结论。此外,作者进一步推断,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相对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应处于主导地位。最后,作者得出“一线”“二线”结论,即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第一线,政府则处于第二线。这种称谓可以清楚说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线主体确定滞后于二线主体确定。因此,加快确定企业一线主体是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关键。

第三章

确立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微观上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宏观上则依赖于市场经济运行载体的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着三个方面既是企业主体化的宏观前提,同时又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前提。首先,作者将市场经济基本载体概况为两个方面: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在市场体系中作者提出了三点要求:各类市场协调作用形成全国统

一、开放的市场市场具有充分竞争。此外,作者也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经济主体以市场价格信号为导向,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和部门间的流动,使产业结构主动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动。在这种机制中,最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和一线主体。其次,作者引用阿瑟-刘易斯的一句话“政府的失败可能是由


(未完,全文共4489字,当前显示14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