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农村建设中定位思考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民政部门如何找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着这个问题,4月19—21日,我们深入到经济比较落后的松溪、政和两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城乡结合部和两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召开3场座谈会,与县、乡、村三级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70余人进行了座谈,就民政工作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等问题,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基层工作的干部群众。通过调研,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着力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在调研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愿望,积极要求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部分。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村面貌的改面,就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三农问题,表明中央准确把握了三农关系,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既重农业和农村发展,又重农民利益,既重城乡统筹发展,又重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全局有重大意义。作为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的民政工作,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民政各项工作的总纲领。

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我国也不能例外。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高达3.21:1。由于农民增收基数低,增速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我们应当顺应“两个趋向”,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兴普照农村大地,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尽快遏制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把乡镇、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建设落后的状况。


(未完,全文共6375字,当前显示11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