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小麦冬春性及冻害防治方法(讲课稿)

冬春性与抗寒性及冻害防治

一、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一年四季中,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达1.4℃。它不仅表现在平均气温的升高上,还表现在人们敏感的极端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日最低气温≤-10.0℃的天数)却呈减少趋势。

气候变化的另一特点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增加。全省因干旱、洪涝、台风、风雹、低温等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减产10%以上)面积达7083万亩,成灾(减产30—80%)面积4408.5万亩,绝收(减产80%以上)面积943.5万亩,减产粮食668.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96.8亿元。其中,冬季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已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低温给小麦生产带来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由此我们说一说低温与小麦的关系。首先介绍一下小麦对低温需求及适应性。这就说到小麦的冬春性与抗寒性。

二、小麦的冬春性

小麦对低温的反应有两种类型。低温需求和低温适应。对低温的需求是指大多数小麦品种在生长早期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春化阶段,我们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将小麦划分为春性、半冬性和冬性三种类型。对低温的适应是指低温诱导并驯化植

1株,使其抗寒的遗传潜力得到表达,品种抗寒性表达为抗寒力的过程,是一个低温适应的过程。

关于小麦的冬春性与抗寒性的关系,要求较长春化时间的基因型一般比要求较短春化时间的基因型显示更为可靠的抗寒性,但这两个性状并不相等。有研究表明:冬春性与抗寒性两者的遗传控制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的确有些小麦是高度抗冻的,但根据它们的春化要求不能划分为冬性,甚至不能算作是半冬性小麦。还有研究认为,同一品种不同春化时间处理后幼苗的抗寒性不同,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增强,春化时间适宜者抗寒性最强。总之,冬春性和抗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相对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冬性强的抗寒性能强一些。

三、小麦低温冻害

小麦的抗寒性是小麦对低温适应能力的表现,它既是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同时与个体发育状态关系密切。品种的抗寒性较差或个体所处的发育时期对低温敏感,均易发生低温冻害。小麦低温冻害是指小麦从越冬休眠到早春萌动0℃以下强烈低温或剧烈变温造成的伤害。小麦冻害按其发生时期和特点可分为三类,即冬前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晚霜冻害。冬前冻害:入冬后,小麦越冬前或越冬初期(11月至12月),幼苗未经抗旱锻炼,抗冻能力较差,由于气温骤降(24小时内温度下降10℃以上,最低

2温度在-5℃以下)导致小麦冻害。早春冻害又称倒春寒,小麦返青至拔节期(2月中旬至3月下旬),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养分消耗多,抗寒力明显下降,因寒流袭击,冷暖骤降和冻融交替形成冻害。晚霜冻害:小麦拔节至抽穗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该期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若遇气温突然下降(地面低温至3℃以下)极易形成晚霜冻害。

进入21世纪,山东省小麦低温冻害频频发生,2000—2007年的8年中,累计冻害受灾面积4149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885.9万亩,绝产面积494.4万亩,有6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万亩。而在这之前的8年中(1992—1999),累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产面积分别为1679.5万亩、535万亩和49.5万亩,只有2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万亩。2006—2007年度我省小麦因冻受灾面积556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82万亩,绝产面积25万亩。近几年我们高密市小麦也时常遭受低温冻害。

(一)、遭受冻害麦田的主要症状


(未完,全文共5694字,当前显示14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