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2007-1-8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地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其背后则是基层政府在认识、方法上的偏差以及工作作风的不切实际。及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真正取得新农村建设实绩。

问题一:行政资源“垒大户”,试点村难以“以点带面”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抢抓这一机遇,启动了村道水泥化工程,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资整修路基,上级补助资金铺水泥路面。然而,由于山区整修路基花费很大,群众集资无力完成,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欠下了新债。

以修路为名摊派集资现象也开始出现,不少农民反映,乡政府和村组干部在修路过程中向他们收取修路款。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海坡村二组农民反映,村里去年开始修筑出村路和村内街道,二组农民要承担38万元修路款,人均1000多元。

修路负担重,走路的负担也重。公路上的乱收费、乱罚款严重干扰农产品销售秩序运政违规日夜上路罚款,对过往车辆“雁过拔毛”。渭南市大荔县盛产西瓜,今年每公斤西瓜价格跌至不足0.3元,当地瓜农损失很重。他们反映,道路乱罚款是西瓜滞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车西瓜运到兰州,沿途的各种罚款不下1000元。

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汉阴县涧池镇三星村22户村民今年实施移民搬迁建起了新房。正在粉刷新房的移民搬迁户李世清说:“盖3间房至少要花5万元,如果放在去年,要少花1万多元。家里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未完,全文共4962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