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洋思教育经验交流材料二

洋思经验的生成过程

随着1994年的《洋思之路》在《中国教育报》和《江苏教育报》的发表,洋思初中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一下子沸腾了。几年来,进校考察的已有近20万人次。为什么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沿着洋思人留下的的足迹,探索洋思经验的生成过程,我们看到的是洋思人智慧的熠熠光辉和晶莹的滴滴汗水。

狠抓当堂完成作业

1980年前后,泰兴县天星乡有3所初中,洋思初中是办得最迟、条件最差的一所几个村联办的初中。创办时,只用了2.4万元,盖了26间简易平房,设备几乎全无,课桌全是借的,教师多数是代课教师。面对困境,校长蔡林森大胆引进农村改革的经验,把“包”字请进学校,引导教师“包”教学质量,“包”德育、体育,学校很快就成为乡先进学校、乡文明单位,多数教师的教学质量名列全乡之首。但也有少数教师教学质量不理想,主要是上课满堂灌,常常一堂课讲不完一道例题,作业都压到课外做,结果抄袭严重,几乎一人对、全班对,学生作业本上找不到一道错题。严峻的现实使蔡林森校长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刻不容缓。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靠课堂,课上做一道题,也比课外做千道题强。蔡林森带领全体教师坚持不懈地抓当堂完成作业,形成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终于迈开了第一步。1985年,泰兴县教育局教研室9名教研员到学校随堂听课,意外地发现洋思初中基本上当堂完成作业,给予高度评价,当场要求写总结,并登在《泰兴教育》上。从此,教研室每年都有人到校听课,给予指点。


(未完,全文共2022字,当前显示63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