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5篇

舆论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舆论。前面已经介绍过关于它的定义。简单地说,舆论指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可以说,议论就是舆论的外在形式,也是舆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舆论,只有当议论具有一定的广度,即覆盖了一定的空间,作用于舆论的客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时,议论才形成舆论。

从议论到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公众心理、舆论客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它。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给舆论的形成过程梳理出个大致的轮廓。一般理解中,舆论的形成可以简单分为意见产生、意见整合以及获得影响力三个阶段。

首先,来看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从而造成意见的产生。

一、意见的产生——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

舆论的发生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正是人们对特殊事件和行为的关注,因而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议论中可能还会夹杂种种情绪表现。

1、问题发生——社会矛盾的出现

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情是很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舆论。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中央一套每晚七点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也就没有引起议论进而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舆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中矛盾的出现。当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引发议论。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所以问题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值得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通常是那些有争议的、不合常规的、现实的那些舆论问题。例如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看一眼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一些歌迷、影迷苦苦追寻他们的信息资源,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不足以引发议论。然而,如果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了反常现象,则会引发议论。

“杨丽娟事件”正是如此。甘肃女孩杨丽娟,从16岁就开始疯狂地迷恋刘德华,看遍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而且还日日夜夜背诵影迷和歌迷组织的《华仔颂》,最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们却筹钱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

为了能和刘德华见上一面,在2007年3月,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参加由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终于见到了在多人陪同之下的刘德华。但他的父亲为了达成女儿和刘德华单独见面的心愿,结果跳江自杀。此时这一追星事件就受到了分外地关注。

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发现,舆论问题的发生是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是现实问题和当前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形成矛盾冲突,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就需要用舆论的力量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以便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来提升现有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在解释和处理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舆论问题发生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任何社会问题的发现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决定了舆论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要经历从“潜问题”到“显问题”的两种存在状态。)

2、意见领袖的发现——从“潜问题”到“显问题”


(未完,全文共6866字,当前显示13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