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认知语言学讲稿(第一、二讲)[模版]

第一讲民俗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

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

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

(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

(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

(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显然,这四类民俗事象中,民间文学占有绝大部分,至于其他民俗类别也仅是作为旧有的遗留物被看待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一书中把民俗事象分为三类:


(未完,全文共3445字,当前显示10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